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此前各省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紛紛布局文化產業發展,為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提出具體的措施。比較各地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和未來規劃,有哪些特點和趨勢值得關注?面對發展路上存在的問題,應如何發揮各地文化資源優勢,促進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A多省已成支柱產業東部地區優勢顯著
數據
據中國人民大學和文化部文化產業司發布的“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5)”,產業綜合指數和影響力指數排在前五位的是上海、北京、江蘇、廣東、浙江,與2013年和2014年的前五名相同。此外,福建、山東等沿海省份各項指數多年排入前十位。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隨著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戰略地位的上升,全國31省區市的“十三五”規劃均直接或間接部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足見各地政府對文化產發展的重視程度。其中陜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了文化產業成為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
一般認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標志,是該產業創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以上。目前,已有多個省份邁過了這一“門檻”:到2015年前三季度,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3%左右,成為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二大產業;上海2015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達到12%左右,京滬兩地遠遠領先于全國其他省份。
其他一些東部和中部地區近年來也表現突出:浙江2013年達到這一目標,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880.4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為5%;福建2013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180億元,這一比重達5.4%;江蘇2014年首次達5%;湖南發展勢頭迅猛,2015年文化和創意產業增速達13.2%,占GDP比重約5.9%。
對于經濟較不發達省份,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和占GDP比重均相對較低;不過從2015年的“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中看出,青海、貴州、海南的驅動力指數排入了全國前十名,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由于我國各地在經濟發展階段、資金投入、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異,東部地區文化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空間集聚、政策創新等均處于較高的起點。東部沿海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影響力領先優勢明顯,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自東向西階梯狀分布,呈現出一種不均衡的布局和狀態。
B區域經濟輻射帶動各地差距逐步縮小
趨勢
“十三五”期間,文化產業的區域化發展,以及區域間和區域內部的聯動將成為重要的發展引擎。未來,通過“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環渤海經濟帶、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文化經濟圈的輻射帶動和協同發展,可以優化配置市場要素,縮小文化產業的區域發展差距。
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帶動下,近年來區域經濟帶對文化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已經顯現。甘肅省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開發特色文化資源,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從數據看,2011年到2015年,甘肅文化產業增加值從62.03億元增加到157.09億元,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文化產業連年增長,平均增速達26.2%。京津冀地區,天津進步迅速,文化產業增加值多年持續保持在20%左右,與北京的差距在明顯縮小,正快速挺進全國第一梯隊的行列。
云南省社科聯主席范建華指出,“十三五”時期中國文化產業進入大數據時代,新興產業門類和新業態對文化產業進行大結構、大變革、大融合、大轉型、大升級的歷史機遇期。在這期間應重點關注其帶狀發展的空間布局,將文化產業諸多要素進行有機的市場化配置與整合,從而突破行政區劃的阻隔和產業門類的分割。
目前多地正著力通過發揮區域文化產業優勢,依托地方特色開發傳統特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加速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甘肅省“十三五”規劃中提到:著力打造向西開放大門戶。以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統領,依托蘭州新區、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循環經濟示范區、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蘭洽會、國際新能源博覽會等平臺,推進開放開發。四川省“十三五”規劃也提出,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實施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國家文化發展戰略。這些充分顯示了各地政府對于未來文化產業區域經濟帶發展的信心。
C園區建設加快集聚效應顯現
案例
2014年北京朝陽區的CBD—定福莊國際傳媒產業走廊一帶建成了全國首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目前已聚集2萬多家文創企業,以及國家廣告產業園、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國家音樂文化產業基地、國家動畫產業基地等一批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許多文化產業園通過老舊工業廠房、傳統商業設施等方式轉型升級。
在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上,北京走在了全國前列。通過資源和人才的匯聚,空間聚集效應顯現,逐漸成為各地發展文化產業集聚區的標桿。近年來,各地文化產業園區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據了解,2004年至今,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五批共266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五批10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三批共12家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
專家認為,對于文化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的部分地區,文化企業在組織結構上面臨著產業集中度較低、規模效益較差、“小、散、亂”等問題。通過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模式,可以有效促進資源整合和有效配置,通過資源共享和提高產業間關聯度降低成本,實現規模效應,這將為推動文化產業迅速增長提供空間。
多個省區的“十三五”規劃綱要都對文化產業園區作出部署:天津提出“建設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園區”;湖南提出“加快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打造優勢文化產業集群”;福建提出“加快國家文化產業園區、國家廣告產業園區、海峽數字出版基地、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重點園區建設”等。
從各地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經驗來看,存在的問題也十分明顯。如資本投資熱情高漲,造成重復建設;由于事先規劃論證不足,最終效益不理想;房地產色彩濃重等。對此,需要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園區法律法規政策,建立完善的考核、監督和退出機制,從而更好地發揮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載體作用。據了解,自2010年以來,文化部累計摘牌4批共1家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12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未來對于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將進一步嚴格管理。
D注重創新驅動中部地區后發崛起
問題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仍存在結構不夠優化、創新不足、市場化環境不夠優化等問題。目前,不少省份的文化產業結構仍然以傳統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等為核心,資源依賴較嚴重,而以內容創新、科技創新為驅動的屬于少數。各地文化產業面臨轉變發展方式、結構轉型升級的挑戰。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指出,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注重單體項目和文化作品的市場價值;第二階段是文化體制改革以來,注重上下游產業鏈開發以及產業園區建設;“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創產業將進入第三階段,將以“互聯網+”“文化+”為依托,注重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相關產業的文化附加值。
四川、湖南等省份通過文化與科技、娛樂的結合,加強對內容創新的重視,近年來成效明顯。2015年,四川省文化相關產業增加值達1200億元,其中文創設計、信息科技等新興產業發展快于傳統文化產業;成都形成了較發達的游戲產業,已初步形成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動漫產業集聚的產業集群;音樂、電影、旅游等市場規模均成為中西部省份的“領頭羊”。
湖南近幾年在影視內容創新、媒體融合發展和文化旅游等方面均取得較好成績:一系列電視節目收視率持續走高,并借助“互聯網+”積極推動網臺互動新模式,效果明顯;出版方面,整合重組了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等國有文化企業;在文化旅游方面,注重與湘西文化的結合,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
同時,有專家指出,市場化程度的高低是促進文化的產業化、釋放文化創造活力的重要因素。自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文化體制改革部署以來,“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轉企改制”“現代公司制度建設”等始終是備受關注的主題詞。此次天津、江西、內蒙古、湖南等多省份的“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充分體現了政府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決心。
目前,部分地區改革成果顯現:湖南已基本完成省級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體制改革、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上海在推進國有藝術院團改革中出臺多項措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未來為更好地釋放文化市場活力,改革過程仍任重道遠。
鏈接:部分省市“十三五”規劃文化產業部署
北京:創新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模式,探索市屬國有文化企業分類監管。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和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文化企業。抓好特殊管理股、職業經理人、股權激勵等改革試點,激發文化創新活力。
河北: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引進優勢企業,培育新型市場主體,加快影視服務、動漫游戲、數字文化、演藝娛樂、主題公園等產業發展,培育發展一批文化產業強縣、聚集區和龍頭企業,把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支柱產業。
浙江: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推進文化產業園區、文化小鎮等發展平臺建設,建設好一批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辦好一批國家級文化節展。鞏固提升影視動漫、新聞出版、文體用品制造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數字內容、創意設計、文化會展等新興產業,擴大文化產品出口。
江西:重點發展文化創意、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動漫展演等產業,促進文化與科技、信息、旅游、金融、制造、體育等相融合,提高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使之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安徽: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動漫、數字出版、廣播影視等基地建設,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